最近,中科院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打动了大批网友,作者回顾了自己如何一走出小山坳、和命运的故事:“我走了很远的,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一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在中南大学,也有一位有着相似经历的博士毕业生。这篇写于2010年的博士论文致谢中称,家境贫寒的作者在童年时经历了父亲患病、母亲离家的连续变故,七旬祖母与病重的父亲含辛茹苦养育了她。面对的求学与数次病危的父亲,她在老师亲友的帮助下一次次脱困。 4月23日,记者联系上了文章的作者,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2006级钢铁冶金博士刘牡丹。 这篇被她本人称为“千行”的文章也有了个热血的结局:刘牡丹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科学院工作,现在已经是广东省科学院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副所长。 从高中到博士,因为足够努力,刘牡丹一直能拿到学金;进入大学后,她开始勤工俭学,最多的时候一天除了上课还要打三份工。基本上从本科开始,经济上已经不需要家里人。 刘牡丹说,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状况,加之自认为算不上特别聪明,于是她在求学道上异常勤奋。“我一直有个,必须要奋发,才能走出困境。” 在博士毕业前夕,刘牡丹的父亲病逝。在她的回忆中,虽然父亲拖着病弱的身体,但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将自己养大,“柔弱又坚强,平凡也伟大。” “言辞激进,待事论人,不免偏颇。”这是当时刘牡丹对于自己性格的描述,但是这些年来却极少与人发生争执,原因在于“诸先生既诸默然容让”。 她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幸运,因为一以来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同窗。“每临深渊,必得良师益友相助。幸与不幸,孰能言之?” 欲女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是刘牡丹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告诉记者,鉴于当时刘牡丹的状况,她做出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决定令自己有些吃惊。“她特别能吃苦。”在之后的学习中,刘牡丹也展现了惊人的努力与韧性。 邱冠周认为,刘牡丹的致谢并没有单单立足于讲述自身经历,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致敬帮助过自己的人,让人看见文才格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她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