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治 > 哲学理论

无为哲学中珍贵的反异化思想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9-24 13:52:32 人气: 标签: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史上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及其学说曾受到高度评价,甚至到海外之后,哲学家也对其倍加赞赏;但另一方面,哲学也受到许多诟病,更存在种种误…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史上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及其学说曾受到高度评价,甚至到海外之后,哲学家也对其倍加赞赏;但另一方面,哲学也受到许多诟病,更存在种种误读、。

  如此待遇,虽然奇特,却并不奇怪。最主要的原因有:其一,是开创一派哲学的大家,其本体论思维与哲学家的思维或貌合神离,或神似貌异,或交错分殊,但总体上看可以说是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其二,将目光瞄向终极探求,一切论述全部在终极探求的基点上递次展开,诚如柳诒徵先生所说:“是则吾国形而上之哲学实自开之,亦可曰一元哲学实自开之。”后来的学者,只要不能从终极思维意义上去解读,哪怕偏离一分,也会对其原意得出大相径庭的理解。其三,是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家,其所处之时,派系纷呈、“百家争鸣”的时代尚未到来,亦未形成后来许多“约定俗成”的成见,故而在表述上有一种无所的“单纯”,即无须考虑后人会如何自己。而本来也未寄希望于人们能够充分理解他,在一种“知我者稀”的感叹中直言不讳。以至于后人中就有人深以为“荒诞不经”。况且,一旦成言,便晦迹,再无任何阐释或辩解,一任解读者“言人人殊”。

  在众多的对于的误读、之中,最需要辩驳的,就有“无为”这一提法。由于对“无为”的误读,以至于对学说中一些原意的理解出现南辕北辙。这里仅举一例,比如本人很尊敬的吕思勉先生在解读“无为”的时候说:

  《》书又主张无为。无为两字的意义,每为后人所为训化。《礼记·杂记》:子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此系就农业立说。言弛而不张,虽文武亦不能使种子变化而成谷物。贾谊《谏放民私铸书》:“奸钱日多,五谷不为”,正是此义。部族往往好慕效文明,而其慕效文明,往往了多数人的幸福。(一)因社会组织,随之变迁。(二)因在上的人,务于淫奢,因此而刻剥其下。所以有一种的思想,劝在上的人,不要领导着在下的人变化。在下的人,“化儿欲作”,还该“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正和现今人因噎废食,物质文明一样。

  所信任的,是人民的“自宾”、“自化”。所以强调“在上的人”应当“无为”。说的很清楚:“是以去甚去奢去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将着眼于人民的自化、自正、自富……说成是代表“在上的人”的“的思想”,说成是“物质文明”,这样的误读是比较严重的。其实,的意思很明显:既反对者的骄奢淫欲,又依靠人民群众自主的力量追求发展变化。

  如果不引入异化概念,是很难深刻理解和哲学的。虽然2500多年前的不可能明确提出异化概念,但他显然从辩证思维出发,深刻地涉及到、意识到异化问题。五千言的《》之中,异化的言论和反对异化的观点比比皆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知其雄,守其雌”等等,充分反映出对异化现象的高度关注。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的警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提醒;“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以作为反异化的至理名言,其思想内涵值得我们认真理解和充分发掘。

  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谓“为学日益”,无疑是积极进取的,岂不是与“为道日损”相矛盾?这里,对于以往人们的“有为(人为)”是极不信任的。在所谓“有为”之中,人们非常容易忽略、忘记,以至于,以主观意志取代了一切事物系统运行中的基本规律。严格地说,人们是有的,任何作为只要有一定的抉择,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客观规律,从而取得一定的,获取一定的利益。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特别容易以掌握了某种局部的规律、子规律而自以为是、盲目自信;特别容易由顺化而异化,并对异化而洋洋,以异化为伟大成就。同时,还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帝王制定的纲常礼教、法律规范等等,初始时或许有“替天行道”的依据,但一旦异化,便成为人、人的桎梏藩篱。

  以法家为例:法家杰出的开拓性人物管仲,应该说是与法家之间的中介人物。管仲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思相通。所以管子素被认为“其学与同原。”后世许多学者,也多有法家源于的看法。然而,后来管子说:“法者民之父母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君臣上下皆从法,此之谓大治。”此时的管仲,已经偏离道之“玄德”,从实用主义“经验总结”出发,走到了法的异化的边缘。后来韩非、等治秦,进一步极端。秦国的富国强兵,建立一统天下的“成就”,印证了法家思想和之道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遵循规律、符合的功能,但很快异化。而异化之后的法家主张,依然被历代者视作“成功经验”而奉为圭臬,以至百代历行秦之。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峻法以及皇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家思想异化的产物,总体上发挥了人民、人民福祉、科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负面功能。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纲常礼教等等,也有同样的情况。周礼及之前的礼,体现了华夏文明独特的发展道,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遵循规律、符合。但后来的异化也常严重的。思想体系中,始终有源自或发展的终极思维,即符合总规律的思想主张,因而不能一概否定。道与儒的关系与道与法的关系不同。但只要认真剥离,可以看到其与的一个根本区别: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则不同,在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其地位很难避免其中某些思想主张的异化。

  我们说、法家思想学说当中都有符合一定历史需要、符合总规律要求的内容,尤其是思想,更有可以纳入人类先进文明和现代价值体系的思想精华,但是也都有异化的思想主张。中国历史上,儒与法中的异化部分在成为糟粕和意识形态绳索、以至成为社会弊端的思想渊薮之后,依然受到许多人的,作为少数者的利器而发挥作用。极富远见地预见到:“大道废,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这里,实际上是在论述价值层次的递减。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指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继而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是清晰而且精湛的:从“反向递增”(有为)返回(“反者道之动”)!返回到最高价值、核心价值(无为),然后在正向价值引导下追求发展(无不为)。

  所说的“有为”,指的是人们客观规律、或者以次级规律取代总体规律、以子系统运行需要取代母系统运行需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的异化取代系统运行的自化,并且在自以为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强化人为,使异化愈益严重的状态。这是一种个人、群体、人类都极易进入而难以自拔的状态。人不仅容易被的偏狭、对于所取得的骄傲而导入这种状态,而且容易被非的潜意识而引入这种状态,即人的本能和在后天失落其天然性而奢望与——的异化。在偏离终极价值的情况下,人的心理动力不是沿着更高的、符合人的价值的需要层次而攀升。人的心理动力决非仅仅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而应当是马斯洛所说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说”,是对于弗洛伊德的“说”的纠正与超越。但是,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性本能、本能、死亡本能的是很精彩的。只不过,恶是善的异化。异化的本能在盗取“人性”的名义之后,以“天然”的姿态而充当动力,实际上已是人性的异化。“化而欲作”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所说的“无为”,是一种回归状态,所谓返朴,即是向人性的回归。“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所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谓“损而又损,以至无为”都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这是一种充分尊重、信任、依托、遵循总体性根本规律(“是谓玄德”)以及系统运行中自组织、自调控、自发展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谦虚的,是的,是的。同时,这是一种依托状态,是对万象生机的依托;是一种状态,是对天下大势(总体规律与趋势)的;是一种真诚状态,是对于大道运行、核心价值的真诚。因而,这也是一种蓄势待发、朝气蓬勃的状态。人类在自然——系面前,永远有着无法彻底认知、彻底了解、彻底掌握的未知与神秘,尽管人类可以而且应该永远去探求、去开拓、去创造,但同时也需要和必须永远保持一种谦卑与。人类不是自身的创造者,人类是先于人类、高于人类的创造力的和子女。伟大的创造力,在被说成是或人格化的神,但认为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总之,人类必须有谦卑和的对象,这样才有利于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准确定位。而“无为”状态,正是一种承认自己正确定位的谦虚与的状态,是真正而开阔的状态,是与道相协调的状态,因而是未被修饰、未被污染、未被扭曲的初始状态、本真状态,是“无不为”真正的始发点和的。

  的所谓“无不为”,是一种超越状态,是一种价值引领并实现价值的追求、创造、进取状态,是在依托和尊重总规律、并与总规律保持和谐基础上,人类和利用自然系统、和完善社会系统、和发展系统的状态。这样一种超越状态的核心,即是对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哲学不仅是本体哲学,也不仅是系统哲学,同时也是价值哲学。“明白四达”;“上善若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为腹不为目”;“能知古始,是为道纪”;“蔽而新成”;“知常曰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抱一,为天下式”……无不体现出对价值的高度重视。《经》本身即是一部人类早期的价值体系宣言。

  因而,在利益实现和价值实现的关系上,追求两者统一。如果一旦冲突,必是利益追求的异化。无为是从异化的返回;无不为是价值实现引领下利益实现的持续。在工具和价值的关系上,追求两者的协调。如果一旦冲突,必是工具的异化,无为是对异化的反思和从异化的回归,无不为是价值引领下工具的发挥。同时,“无不为”是一种健康、和谐、有保障的发展状态;是统一协调的系统正向运行状态。正如所说:“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种系统运行,自然是“无不为”的,其中“神得一以灵”其实是突出强调了“无不为”的神奇功效,甚至是奇迹的创造;其中“谷得一以盈”充分体现了人类劳作获得的丰硕的“无不为”。尤其重要的是,如若不能循道,或者是反向价值的“有为”,后果是严重的:“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同上)这还哪里谈得上什么“有为”呢?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意识到污染(天无以清,将恐裂)、灾害频仍(地无以宁,将恐废)、资源匮乏(谷无以盈,将恐竭)、生物(无以生,将恐灭)、危机(神无以灵、将恐歇)、和(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为人类带来的严重。如果说是古代的环保主义者,是当今环保主义哲学依托的提供者,是毫不为过的。因此,“无不为”的状态,用今天的话说,是和谐发展、平衡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柳诒徵先生说:“()其教人以无为,非谓绝无所作为也,扫除一切人类后起之知识,然后可以从根本用功。故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下即承之曰‘无为而无不为。’盖日沉溺于后起之知识,不能见此甚精、甚真、甚信之本原,虽自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则如同梦呓。”综上所述,的“无为”,决不是消极、倒退、保守、绝对的无为。尽管在多处从不同角度论述和强调了“无为”,但对其思想准确完整的表述则应当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大有为、真有为,是科学的有为,是价值引导的有为,是避免异化与祸患的有为,是为子孙后代和人类负责的有为,因而是依托本原、遵循最基本、最深刻的规律而运的系统的、整体的、平衡的、持续恒久的有为。

  这里对“无为”思想的“现代语境解读”是不是一种现代性的硬性呢?是不是脱离了、拔高了愿意呢?不是的。的确,的思想与表述,与现代语境之间,跨度很大,不仅由于2500年的遥远时空、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更由于人类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还由于哲学本身的发展在历史上缺乏延续性,甚至被断裂化、边缘化,因而造成用现代语境和新思维来表述和解读思想的难度。但是,正是由于年代久远带来的种种障碍,才更需要一种直抵其深刻、核心思想的穿透性。梦见钱被盗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