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治 > 哲学理论

著名的印度哲学、梵文学和专家:巫白慧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9/6 16:44:24 人气: 标签:著名的哲学理论
导读:巫白慧是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印度哲学、梵文学和专家。他为人谦和,笃实敦厚。是一位易于亲近的,具有垂范后学的风格,在学术上,从不矜奇、从不炫博,脚踏实地,…

  巫白慧是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印度哲学、梵文学和专家。他为人谦和,笃实敦厚。是一位易于亲近的,具有垂范后学的风格,在学术上,从不矜奇、从不炫博,脚踏实地,潜心学问。他学贯中外,博学精深,在中印乃至整个国际学术界,享有崇商的与影响。

  2007年4月4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我与周贵华一直乘车来到位于京城北郊百公里以外巫白慧先生的住所——太阳城公寓。由于途遥远,加之车多拥挤,直至中午时分才到达那里,86岁高龄的巫白慧先生,看上去抖擞,气度非凡,对我们的到来,显得格外的和蔼亲切。我们的学习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了……

  巫白慧1919年9月9日生于,祖籍广东惠州。他9岁离父,与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时常带他到庙里敬佛,所以巫白慧从小受佛教熏陶,耳濡目染,萌发了对佛教的兴趣,立志献身于佛教事业。巫白慧最初是在佛教学校读书,接受系统的教教育,学习内容包括汉语、英语、以及教圣经等等。他先后在何东主持的场和志莲正院学习。1937年,太虚大师到讲经,巫白慧有幸接触大师,聆听大师的和。正是这一殊胜因缘,改变了巫白慧一生的求学之。太虚大师十分重视和培养人才,因此向陈静涛提出选派留学生赴印度求学的事宜,巫白慧就是其中的一位。赴印留学的经费是由当时国民教育部拨给的。1940年,巫白慧随法舫等出国西行,途经缅甸,辗转一年多,于1942年抵达印度,来到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故乡——圣地尼基坦(Santiniketan),进入国际大学学习深造,并受得时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的帮助与照料。

  国际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由泰戈尔创办,位于西孟拉邦波尔堡镇附近的圣地尼基坦,那里林木葱茏,绿草如茵,繁花斗妍,十分幽雅寂静。巫白慧在那待就是6年,苍劲挺拔的大榕树下留下了他席地而坐、聆听的足迹和身影。他先后从善童子教授、波尔坦教授、师觉月博士、巴拨特博士、寂比丘博士、谭云山教授和法舫等名师学习,主修了印度哲学、印度、印度历史、梵文哲学原著、梵文语法八章,以及现代印地语文学等课程,了印度教经典如《吠陀经》、《薄伽梵歌》,以及梵文佛教阿毗达摩等方面的经论。正是在这些学者的不倦和巧妙下,巫白慧立志于印度哲学、和梵文的研究。1946年,巫白慧在国际大学毕业,同年考取研究生,1948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申请到孟买蒲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孟买读博期间,正值新中国成立和抗美援朝,巫白慧在老同学裴默农(新中国首任驻印度三等秘书)的影响下,积极从事工作,帮助大收集、翻译和整理中英文宣传资料,协助总开展侨务工作,交涉和接管前国民遗留下来的孟买华侨学校。由于出色的学习与工作,深得领导的赏识。1952年,巫白慧向大提出,矢志报效祖国,请求回国工作。经袁仲贤大使、申健代办的同意和的精心安排,乘船经马六甲回国。历时数十天的海上颠簸,抵达了,他回到阔别多年故土——祖国。在稍作停留,改乘火车直达广州,在中山大学小住数日后,继续北上,来到向往已久的新中国首都——。

  从印度回国后,巫白慧被安排到大学东语系教授印地语,在北大工作了近五年,1957年被调到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1978年,经张春波研究员的引介,巫白慧被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先后在哲学所翻译室(译丛)、现代哲学研究室(时设东方哲学)工作。1983年,在巫白慧的提议和策划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设立包括印度哲学研究在内的东方哲学研究室,并任命他为东方哲学研究室首任主任。印度哲学研究被正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大会研发课题之一,从而填补了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空白。1984年,他荣获印度国际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教授号,从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巫白慧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发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特约研究员、南亚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陆军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别顾问、国际印度哲学会执委会委员等职。

  巫白慧著作繁富,主要专著有:《印度哲学》、《印度哲学与》(英文版);合著有:《梵语诗文图解》、《梵文课本》;译著有:《圣教论》、新译《大乘二十颂论》(梵汉对照)、新译《佛所行赞》;论文有:《原人奥义探释》、《原人哲学:印度原人说与中国〈原人论〉》、《奥义书的禅理》、《摩耶奥义试释》、《印度哲学》、《印度哲学思想精华》、《〈奥义书〉及其哲学》、《印度思想探源》、《印度哲学中的场有思想》、《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哲学》、《龙树的中论及其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略论大乘佛教哲学空有二的理论实质》、《梵本〈因明入正理论〉——因三相的梵语原文和玄奘的汉译》、《国外因明学研究》。

  50多年来,巫白慧孜孜不倦,勤奋治学,致力于东方学、印度哲学、和梵文学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对印度哲学、中国佛教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印度两国传统文化交流构筑了学术桥梁。有鉴定此,印度向他颁发了最高荣誉项——“印度总统”,以表彰他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印学术交流所立功勋。在美国印度学界,巫白慧还享有“中国小玄奘”的美誉。

  提起治学的体会,巫白慧不由自豪地说,恩格斯的一段精辟论述,给他指明了开展印度哲学研究的正确途径。恩格斯说:“一切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的力量采取了超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根据比较学,这一最初的过程至少就各印欧民族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它的起源——印度的吠陀经……”巫白慧认为恩格斯的这一科学论述,对他开展印度哲学研究来说,有以下两方面意义:(1)印度哲学和印度教一样也可以追溯它的起源——吠陀经;(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印度哲学的科学方法。他正是根据恩格斯这一论述的理解来制定其印度哲学研究计划,并把研究吠陀经列在研究计划中的首位。在长期而艰苦的研究过程中,巫白慧摸清了印度哲学的原理形态,寻找到后吠陀教、哲学的共同理论基础和共同思想来源,把握到印度哲学发展史的主脉。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根源。吠陀经乃吠陀本集,即“四 吠陀”的总称.包括《梨俱吠陀》、《裟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吠陀中以《梨惧吠陀》昕蕴含的哲学思想最为丰富,对后吠陀教哲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吠陀文献是印度一切哲学流派的思想渊源。而这些哲学流派被传统地或一般地划分为正统派哲学和非正统派哲学。凡承认吠陀文献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又不反对婆罗门教传统的哲学流派被称为“正统派哲学”;反之,凡否定吠陀文献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的哲学派别,被称为“非正统派哲学”。正统派哲学中有所谓“六派哲学”,即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业弥曼差论和智弥曼差论(吠檀多论);非正统派哲学有耆那教、佛教、顺世论以及所谓的六师外道。巫白慧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从人类文化思想史发展的角度,对印度哲学进行深度考察和剖析,认为印度哲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点,即“的观点” (常见)与“非的观点”(断见)。前者设定间存在着一个的实在,反映了印度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后者否认间有所谓的实在,反映/印度朴素的唯物主义者的基本思想。这两种观点就像两条基线,正统派哲学或非正统派哲学不是沿着常见的线发展,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就是沿着断见的线发展,建立自亡:的哲学框架,、巫白慧指山.断、常二见是—条贯穿着印度哲学思想发展全过程的主要线索;抓住这条基线。无异于把握到印度哲学发展史的脉搏.巫白慧认为,印度哲学史的—个特点是:主义哲学在形式上支配着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唯物主义只是作为主义的对象而存在;而事实上从印度哲学史的序页起.就有与唯物两种思想的明争暗斗。

  《梨俱吠陀》为四吠陀本集的第一集,在四吠陀中最为古老,蕴含的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是印度传统哲学思想的总根源。巫白慧从哲学史的角度,对《梨俱吠陀》进行细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吠陀哲学家的观点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1、原水说。认为水是构成的物质基础。 “世界之初,唯有原水”,就是说,原水首先承受着一个物质性的胚胎,胎内蕴藏着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一切;一旦胚胎孕育成熟,胎儿脱离 “母体” (原水),由是形成,天地划分成天、地、空三界。

  2、摩耶说,即幻说。认为经验世界的—切现象都是由抽象的绝对实在(神)以自身的幻力变现出来的;因而这种存在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还要回归于本体。巫白慧认为,吠陀哲学家把幻作为观察世界从产生到的基本方法,在哲学上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认识论:自从幻沦被提出以后,印度的主要哲学流派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以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不二论者,基本上把幻作为各自范畴系统中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一理论被后吠陀的哲学流派反复阐述和不断丰富发展,但他们对幻的根本看法从未离开过《梨俱吠陀》的原始立场。

  3、有无说。有、无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吠陀哲学家最早发现到的。从的角度看,有与无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巫白慧认为,这是印度吠陀哲学家首次提出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模式——基本的二重辩证模式。这个模式反映了吠陀哲学家的思辨中出现了的萌芽,认识到客观事物矛盾的运动规律。

  4、末那说。“末那”义即“意识”。吠陀哲学家称之为“种识”。在关于人的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吠陀哲学家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意识产生于物质,是在(地、水、气)形成之后产生的。另一派认为,意识产生于抽象的绝对实在(),而不是产生于其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巫白慧认为,这一思想正是后吠陀印度一切主义哲学的总来源。在乘佛教瑜伽行哲学中,此一种识被称为“根本识”或 “藏识”。吠陀哲学这一种识实际上正是大小乘佛教据以发展的心法范畴的基础。

  5、原人说。在吠陀从自然神论过渡到神论的阶段,原人说被凸现了出来。原人,是汰陀哲学家创造的一个具有特殊哲学内涵的概念,用以表述和体现主观世界中设定的超验的实在;它是超验实在在经验世界的,具有经验世界一切物质性和性的特征。原人既是超验性的,又是经验性的,且具有“神奇”、“妙胜”的威力——“幻”。因此,在哲学上,吠陀哲学家所设定超验实在和由它幻现出来的经验世界,是所谓一与多的关系。巫白慧认为,一与多,在表现这些外在差别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两者天然的同一、同质的内在关系;而且这一原理一直被后吠陀哲学流光派广泛使用,作为阐述他们设定的超验实在的主要方法。

  奥义书既是对吠陀哲学的总结,又是吠陀文献的末尾,故又被称为:“吠檀多”,意即吠陀的终结。巫白慧认为,奥义书哲学家在总结吠陀经的原理的同时,发展了原人哲学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原人即梵、原人即我,以及原人、梵、我”三位一体的新的理论体系。伴随着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构建了一系列与梵我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梵我幻现在情和器。梵是吠陀原人原理在奥义书的新发展。它具有和原人一样的超验特征,而其哲学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奥妙,成为奥义书哲学理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根据奥义书哲学,梵与原人一样,具有两面的特征,即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绝对的一面是:无相、不死、灵活、彼岸;相对的一面是:有相、有死、呆板、此岸。前者被称为“上梵”,后者被称为“下梵”。梵是物质世界的本原,的基础。上梵是真实的存在,超验的存在;上梵幻现出下梵,故上梵是真。下梵非真实的存在,经验的的存在,故下梵是假。所以,上下二梵,一真一假,由真而假,假本非真,终归一实;如是即真即假,即假即真,如涉,二梵同一。巫白慧认为,所谓“原人即梵、原人即我”,是在超验意义上阐述“原人、梵、我”三者同一不二的无差别的哲学内涵。在经验意义上,三者各有其外在的经验性形式。原人全部经验性特征。梵与我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在不同的范畴中有着不同的功能——梵被看作客观世界的基础,我被认为主观世界的根源。奥义书哲学家由此构想出二梵和二我。二我谓大和我小我,前者是超验的,后者是经验的;大我是真,小我是假。经验之我是超验之我幻现在外在形式或,的超级形式便是创世之我。创世之梵和创世之我,同一性质,即同是超验实在的两个经验性的形式。故谓梵即是我,我就是梵。巫白慧认为,二梵论和二我论在奥义书中的发展,说明原人哲学在从客观义义过渡到主观主义的同时,把二者同一起业,构成一种客观义和主观主义的混合一元论。

  纵观整个印度哲学史,古代印度各个哲学流派的教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吠陀经和奥义书。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它已异化于后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哲学体系,但它的一些理论思想也是可以溯源到吠陀经和奥义书的。巫白慧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涉及佛教哲学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辩论大师龙树的辩证学说——中观论,别一方面是佛教的核心学说——缘起实在论。关于龙树思想的研究,巫白慧着重就其理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四句逻辑、八不论式、三谛原理,提出了新的、比较准确的解释,并用现代辩证思维发展到龙树的中观论阶段可经说暂时画上一个句号。它正是恩格斯所高度评价的古代辩证思维的“较高的发展阶段”。龙树总结和发展了印度自吠陀以来的辩证思想,创立了以“空”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独特的辩证思维体系——中观论。龙树的中观经是印度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创见。在缘起实在论方面,巫白慧认为,吠陀哲学家虽然最早发现事物(有无)的矛盾和对立统一规律,但是他们似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公元前6世纪,创立缘起说,对矛盾其对立统一规律的所以然在理论上做了较为合理的阐述,并据此总结出佛教的三个基本哲学观点——无常、、空。佛教了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互为条件、互为的普遍规律。佛教认为,经验世界一切事物由内在和外在的关系和条件和合而成,并时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动不居(无常),本身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所以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认为这种从产生、暂存、衰变到的过程是事物的必然运动发展和客观规律。

  因明学,即是从婆罗门传统的正理论衍化出来佛家逻辑,以世亲、陈那和法称的因明学说为代表。因明学的梵文原著几乎失传,我国现存的仅有汉译本和藏译本。汉译因明经典仅有两部,由玄奘所译,即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前者梵文原著尚未发现,后者的梵文原本在耆那教逻辑学者的两部诠释中被发现,1986年由印度学者校刊、流通。巫白慧从因明沿革出发,着重探究因明的核心理论“因三相”。根据《因明入正理论》的梵文原本和两部梵文注解,论证了玄奘“因三相”的准确性和创造性,认为玄奘的汉文翻译,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从而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因论上和文义上对玄奘经疑问、误读和。玄奘按梵文原著构筑的一套因明学汉语术语,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和因明学天才,为因明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巫白慧在印度哲学研究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为指导,对印度哲学思史的发展作宏观透视和把握。(2)以点带面,会面归一,充分体现出其穷本溯源的学术特点。(3)扎实的梵文功底和系统而通透的哲学训练,使其往往能抓住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核心,提出一些独到而具有创新的见解。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文明古国。早在汉代,中印度两国就开始有了商业上的往来和教文化的交流,特别是移植于印度的佛教,两千年来绵延不断,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开展,中印这两个当今世界最强势的发展中国家,正以每年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印度现代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及其周边国家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忽视这种重要国际文化经济的影响,不对它在文化和哲学上予以重视和研究,我们就会变得落后,不利于我国在印度接触和交往时提出比较妥当的政策和行动指南。

  从1983年到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已成功奠定印度哲学研究的初步基础。但我们目前的印度哲学研究,重点放在了印度传统的古代哲学,而印度现代哲学研究仍然是我们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巫白慧指出,我们在研究印度古代印度哲学的关系,现代印度哲学中的流派与主要学派,以及现代印度哲学与哲学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代印度哲学的主流是19世纪末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新吠檀多哲学是在印度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哲学,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哲学在当今印度思想领域占有重要,是印度集团不成文的指导思想,对印度人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吠檀多哲学是印度传统文化现代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加大对印度哲学,特别是对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充实青年学者队伍,开展多方位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的文明建设和国际文化战略服务。

  在谈到对青年学者的期望时,巫白慧不无深情地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朝气蓬勃,前途。他并结全自己的研究经验,向青年研究工作者提出以下几点:(1)做好印度哲学研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梵语和巴利语,同时还要有扎实的哲学训练。(2)在课题研究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作指导原则。(3)以点带面,会面归一。引经据典,必须忠诚老实,特别是引用他人的论点、观点、尤其要注明。(4)对既定的课题,必须锲而不舍,矍力钻研。(5)随时总结,提出新见解、新观点。除此之外,青年学者还必须要勤奋和有奉献,不仅在学问上扎扎实实,还要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在为人和为学上全面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科研工作者。

  通过与巫白慧的学习,在他身上你会发现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又有人格的吸引力。与他交谈你会很自然,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压力。他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学问精深、为人朴厚,而且还有深情。在谈到自己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巫白慧说,他的成就与他夫人长期的支持和默默奉献分不开。如果说没有夫人的支持和关爱。他在学术上就不可能有今天。巫白慧为人十分低调,对于自己的学识,一向都非常的谦虚谨慎。在他身上不只是博学,而且是睿智;不仅是睿智,而且还有谦恭和礼节。他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品格的人,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他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是他一生勤奋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巫白慧的历程,浓缩的是百年人生,再现的是大师风范。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