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治 > 哲学理论

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8/16 16:25:00 人气: 标签: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
导读: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国家行政学院、青岛市承办,青岛行政学院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于2017年…

  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国家行政学院、青岛市承办,青岛行政学院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于2017年5月4-5日在山东青岛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纪念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优秀征文作者,部分地方党校行政学院、企业和单位代表约140余人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王伟光做主旨发言,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做书面主旨发言,青岛市委副、市长孟凡利代表青岛市委、市在研讨会上致辞。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立主持研讨会并做会议总结。

  会议指出,习总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思要求。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高度责任感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伟光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为题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强化意识、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方向与学术导向的统一、话语继承与话语创新的统一、话语创新与学术创新的统一。

  马建堂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世界话语权”为题做书面发言。他指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广泛凝聚国际共识,深挖价值内涵与创新手段相结合,加强针对性研究,丰富思想内涵;加强多层次推进,扩大示范效应;加强多渠道,扩大国际共识;以“一带一”为契机,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

  陈立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系统梳理习总5.17讲话一周年以来的学习实践,十分必要,会议达到预期目的,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厘清了思。推进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保障,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要,要创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一带一”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毅以及、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研讨会。12位嘉宾做大会发言。与会代表围绕“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获得了不少新认识。

  多位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阐述和反思了中国各领域政策话语体系构建状况,总结党的方略外,尝试建立阐释性的理论和框架,提出了当代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基因。

  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松提出了习五位一体的分析架构,认为在话语体系建立上,应该注重三种关系,即源和流、纲和目、道与术的关系,必须将中国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积极回应现实。

  南京大学教授张凤阳认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定位不宜寻求“唯一性”的解释,而应寻求“竞争性”的解释。要充分理解和恪守这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最低纲领”。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杨静反思了知识产权方面的话语权不足,认为应该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营养,向世界提供中国立场的评价趋向。行政学院副教授史云峰提出边疆治理的特征,认为应该吸收古代边疆治理中的经验,来丰富我们的政策阐释体系。国家行政学院教师曲鹏飞阐释了外交政策中包含的新,表达了义利观历久弥新的中国基因。大学副教授赵延风从海外孔子学院办学实践出发,指出要中国道、中国制度,必须通过哲学的比较,看清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联,如此才能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并且建立起阐释性理论框架。

  交通大学教授刘立华指出,在阐释中首先要搞清话语主体和受众。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指出,要注意对内对外话语体系的对接。国际局副处长季萌提出,在话语体系构建中首先要针对、、教、等备受的方面进行研究,取得突破性的。

  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与会代表认为,中国话语的建构是当前整个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在话语体系里面,民族与体制相比于意识和行为有着更重要的话语内容,成为当前话语建构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话语受的影响,实际上是形强实弱。下一步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提炼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同时要实现话语体系内部的均衡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要更新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的方式和内容。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围绕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述了三个观点。第一,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目的和实质主要是话语权的问题,是文化引导权的问题。第二,分析了失语的原因和教训。第三,阐述了建构理论与中国的内在逻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指出,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一些鲜明的中国公共管理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方向,明确的目标要求,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广泛的治理内容,先进的治理手段。

  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现机制。与会代表指出,构建话语机制,特别要在话语主体、话语、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建设上进行提升。对于话语主体,过去分众化、对象化不太明显,现在需要重新界定。在话语建设中特别要重视制度安排,话语要成话语权,需要一整套社会认可、有大众基础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安排把话语成话语权。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就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指出,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研究阐释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二要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依托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话语体系创新高地。三要以话语对接为切入点,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用话语体系创新提升育人育才的水平。四要主体性与共识性并重。五要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应用,为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走出去战略应该是一条主导、文化引领、企业参与、大众互动的径。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外宣传的基本手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方式问题,又涉及问题。针对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要不断创新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方式,努力做好宣传工作,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宣传格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自信。与会专家从公共外交、国际关系、语言文化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提出了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战略。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指出,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突破话语体系的障碍,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是贯彻以“我”为主,兼容并包。二是问题导向,抢占先机。三是讲好故事,寓理于情。四是顶层设计,系统阐述。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季正聚指出,要用中国的故事和智慧,诠释好中国发展新的,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一是贯彻中国发展和的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认同中国。三是进一步构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

  国家行政学院学教研部教授范文指出,从价值、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行政及体制、文化、国际等方面提出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阐述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好中国声音。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部主任董青指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把中国的“道”贯穿于故事之中,学会用小故事阐述“中国道的大道理”,并且树立用户思维、融合思维、平台思维、交互思维和人才思维,不断提升效果。

  另外,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被热议研讨会,特别就打造企业海外形象运行机制的可行性展开讨论。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党委副于嘉平专家学者应共同培养打造国家民族品牌的健康形象,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中国外文局对播中心室副主任范大祺回应指出,企业站在外宣的第一线,既是很好的话语体系建设,也是树立形象的便捷渠道,外文局对外宣传中心下一步将促进学界和企业界的对话与合作,致力于对企业外宣提供智力和政策支持。中国铁道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经理杨少琦指出,赢得话语权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聚合为我们希望呈现的海外形象。

  与会专家指出,“一带一”建设具有思想层面的力,彰显了中国的性话语权。“一带一”建设具有制度设计的创造力,提升了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一带一”建设提高了中国的事务性话语权。对外话语创新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也能为“一带一”建设保驾护航、清扫障碍。我们更需要拓展和深化“一带一”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多以数、以例讲理、寓理于事,讲好“一带一”共建的故事,传递好“一带一”共商的,展示好“一带一”共享的前景,为“一带一”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更加良好的,奠定更加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指出,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为世界增添了信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维佳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和话语体系建设,可能会经历如下结构性的转变。一是国家对外宣事业在内的大事业进行整体性的全力收束和机制再造。二是对对播话语体系进行更新。三是中国对播的一个朝向转变,由面向发达经济体转向更多面向周边发展中国家。

  海尔集团海尔大学执行校长孙中元指出,在“一带一”建设中,传统企业并不仅仅是要“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由加工型出口模式向创新型出口模式的转变。

  厦门大学教授指出,习总的一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一带一”的讲话其实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全球治理表达,一是表明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二是明确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和主张,三是提出了具体治理的平台和治理的目标。这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手段和方案,其实就是一种国际话语权的表达。

  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许德友指出,“一带一”沿线的相关国家现在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比较高,为中国话语权“走出去”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的共商共建原则等为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