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其他 > 合同论文

佛教的四大特点——界静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23 13:11:20 人气: 标签:合同法的特征 论文
导读: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需求的追求。界各大教中,佛教突出了其智慧的特色…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需求的追求。界各大教中,佛教突出了其智慧的特色。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可以补科学之偏。”梁启超说:“佛教的,是正信而不是,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启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为我们把握佛教特点的指南。

  无论是个人的与提升,还是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需要一种“正信”。那么,佛教的则是一种“正信”,有其自身价值与意义。佛教有如下几个特点:

  佛教是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清凉的一种言教。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正确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教,必须是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种教经不起这三种条件的,那就不是正信而是。

  “信”是进入佛教的初门,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论》比喻说,如人进宝山,山中蕴藏著许多宝藏,而如同双手,在佛教的智慧宝山中,才会有所收获。因此,要想获得佛教的利益,一定要具备。

  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作为一种追求,是一种与感情世界的活动,很难用有形的、有价的物质去比较。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他本身还没有所致。没有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如同我们的家;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

  同时,每一种都有一种物件,作为佛法中的正信,强调真实、功德、作用等。佛教的,强调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确实存在。同时,释迦牟尼佛是功行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等三德,他的是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我们的物件,要具有的。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因此它是的。

  所以,佛教中的虽然强调的,但常重视的。佛法中,是透过考察与分别,了解到的物件,具有真确(实)性、功(德)性和功用(能)性。佛法中的以为基础;从出发而加强信心,从智慧体认而陶冶的,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发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的物件上有“高山仰止”之情愫,而且进一步也想达到同一境地!

  梁漱溟先生说过:“西洋文化的特征,是教的,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伦理的,的。”其实,在佛教文化中,教是哲学的,哲学是教的。所以,佛法作为一种,表现为与的合一。依佛法说:信,当然是重于感情的;但所信的物件,预想为所可能通达的。的思考不仅是抽象的空洞的知识,而所证知的,必须有著真实的内容,值得景仰与思慕的。

  佛教生活是包括了要素,当我们瞻仰那些泥塑佛像,手捧著那些的遗教,会有一种天生的神圣感。有了信心才能涤除内心烦恼── 贪、嗔、我慢。信心犹如明矾,放进浊水中,浊水不得不净。人生现实社会苦恼重重,能使我们的,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思考、陶冶,则其永远跟在他人走,这只是陶醉,属于盲目的、反的。佛教的经过智慧观察,在中不废,故无一般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

  的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智慧的推求以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认识了,把握住后,由内向外,扩大到人生现象界,以作为体验之印证。如对佛法的正确知解,愈高愈深,也就愈深愈坚。没有经过思考的,好像很虔诚,其实常浮浅。所以佛张从深解中起,确信透过知识的才是深固的。佛法是与的合一,在的中,有一种深彻的;在冷峻的背后,有一种的冲动。能够这样的去了解,体验,实行,则人生前途才充满了无限。

  什么是?《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心净为性”,即内心的,不预存一些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无疵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净心,这才对于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一直到成佛。“深忍”就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发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乐欲”,是要实现目的的希求,愿望。有信心,必有愿欲,所以说“乐欲为信果”。信心,只有在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才能出来;而且,是从所引起,而又能策发意欲的。信以心净为体性,这是真挚而的好感与景慕;这是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如摩尼宝珠能清浊水一样。信心一起,心地而安定,没有疑惑,于三宝充满了崇仰的真诚。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要求自己从实践中去实现佛法。

  对于学佛的入门,有些人因而入,有些人因慈悲而入,有些人因智慧而入。但是,作为学佛的初门,声闻乘中说:“信为能入,戒为能度”,乘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戒与智,不妨有所偏重,而“信为能入”却是一致而不可或缺的。释尊初成佛时,想到说法的不容易,觉得唯有信心具足,才能领受修学。龙树比喻说:如人入宝山而没有手,就一无所得;佛法而没有信心,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这可见佛法的功德,都从信心的根源中来,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